2009/11/04

蠻牛日報 20091104 (共 3 版)


報 告
  • 本報乃贈閱方式,若您家的報紙已經太多了,不需要再閱讀,煩請回覆,即日起將停止送報。造成您的不便,謹此致歉。
  • 本報乃北門聖教會的弟兄自己發行的非官方電子報,目的在促進教會肢體連結,互相認識,彼此關懷;歡迎您隨時投稿!
  • 並歡迎使用筆名投稿。
公 告
  • 本報誠徵年輕的編輯小組成員。



最近進口美國牛肉事件沸沸騰騰,讓蠻牛們心驚膽跳。同是天涯淪落「牛」,相逢...還是認是一下狂牛症比較好?

今日頭版 - 美國牛祕密登台,政府欠人民的幾個交代
作者:林倖妃  出處:天下雜誌 434期 2009/11

儘管衛生署信誓旦旦:市場上不會出現美國牛內臟與絞肉,但十一月二日衛生署的正式公告,仍白紙黑字允許進口美國三十個月以下牛隻的帶骨牛肉,以及致病風險高的內臟、腦、脊髓等食品。到底,狂牛病對人體的健康風險、對台灣畜產業的連鎖威脅、對環境的長期影響,究竟有多大?


「巴菲特套餐登台」!十月二十三日,美國帶骨牛肉將進口新聞曝光當天,一家五星級飯店宣稱推出號稱巴菲特最愛的帶骨牛排,保證是原汁原味。陪襯在一旁的牛排照,光看都似乎能聞到陣陣香味,令人垂涎愈滴。儘管近日民眾反彈強烈,衛生署仍然於十一月二日傍晚完成公告程序。

專為美國肉品生產製造商出版的《Meat&Poultry》行業雜誌,二十七日在網路上刊載台美簽訂牛肉進口議定書的訊息。美國肉品出口協會副主席奇斯米勒說,這對美國畜產業者非常有利,「最大的利益在於內臟等肉品在亞洲有更多空間,而這些在美國卻沒有太大市場價值,」奇斯米勒說。

即使政府信誓旦旦市場上不會出現美國牛內臟與絞肉,仍無法改變台美牛肉進口議定書上記載的事實。未來仍可能從被列為狂牛病疫區的美國,陸續引進普遍認為致病風險較高的內臟、絞肉、腦和脊髓等食品。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?


首先,開放的決策過程,已經引起不小的政治風暴。衛生署長楊志良的數度改口,加上台北市長郝龍斌串連籌組拒美牛內臟自主管理聯盟,逼得行政院長吳敦義在二十八日說出,「開放美國牛肉後的台灣市場,不會有內臟、絞肉。」


七成二民眾認為美國鴨霸

看得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主任陳校賢直搖頭,「政府的作為才是造成衝突的關鍵,」他說,溝通能力差,又不公開資訊,令人覺得不夠光明正大。當然,更加深了民眾對美國牛肉的疑慮。

「四個月、我到現在每四個月都要去醫院檢查,」被外界形容是美國牛肉開放進口「幕後影武者」的國安會秘書長蘇起,邊說邊舉起四根手指,邊強調他從十八年前罹患肝癌,到現在仍然每四個月去追蹤檢查,表明他既重視自己健康,也不會拿國人健康當祭旗,放寬美國牛肉的進口措施,政府絕對以健康、安全為原則。

但民眾顯然不買帳。媒體民調有七成二的民眾認為美方鴨霸,超過六成聲稱會配合拒吃,一向愛吃牛肉的銀行員黃小姐說到美國牛肉,脫口而出「絕不吃,免得以後失智。」失智,正是食用罹患狂牛症病牛,可能感染的新型庫賈氏病典型症狀之一。

美國數據 誰相信?

曾任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,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李志恒表示,造成狂牛病的普利旺變性蛋白(Prion),污染後發病的機率至今仍沒有確切數據,都是靠推估,每一種模式算出來的風險值高低差異相當大。

也因此,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六月以「被雷連續打到兩次」,來形容吃美國牛肉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的可能性時,國內庫賈氏病權威、神經外科醫師陳順勝,砲轟署長是玩數字遊戲。因為正常狀況下發生傳統庫賈氏病的機率就有百萬分之一,衛生署委託學者推估新型庫賈氏症數據卻是百億分之一,「所有資料都是美方提供,若資料不實,卻是台灣人民承受風險,」他說。

即使政府以絕大部份狂牛病牛都是成牛,牛齡三十個月以下的牛才進口,但日本卻曾發現,有二十一個月即罹病的小牛。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周晉澄說,牛隻在發病前四個月,腦中的變性蛋白才會大量增加,從外表來看,根本沒有徵兆,也無從懷疑。

曾擔任衛生署庫賈氏病專家諮詢委員的周晉澄,兩度為此到美國參訪,他指出光從新型庫賈氏病的病患數字來看,「風險確實是低的。」

新型庫賈氏病出現後,疫情在不到十五年間受到「控制」。狂牛症於一九八五年在英國確認,一九九五年出現首例新型庫賈氏病,引發恐慌,由於對疾病認識有限,當時推估將造成全球五十萬人死亡,但截至九月為止的統計,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病例只有二百一十六人,其中一百六十九人集中在英國。去年,英國僅出現一名新病例。

管理健康與政治的風險

「雖然風險低,但問題是我們有必要接受嗎?」周晉澄提出質疑。因為主要的污染途徑雖然可能已被阻絕,但新的散播途徑卻不斷被發現。以往,牛吃了病牛屠體化製的肉骨粉,人再吃感染的牛以致罹患新型庫賈氏病。各國紛紛禁用肉骨粉後,病例開始減少。但病牛體的變性蛋白,卻可能在環境中長期潛伏。

因為找出變性蛋白致病模型而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普魯希納(Stanley Prusiner),即提出糞便為可能傳遞到土壤的污染源之一,被列為疫區的日本更發現屠宰場所排出廢水中存在風險,而一向以管理嚴格著稱的德國,在2000年出現第一頭狂牛病病牛後,懷疑是從脂肪乳製作的代乳粉而來。尤其是各國在2000年禁絕肉骨粉後,卻仍不斷傳出狂牛症,歐美科學家研判可能和牧場水源遭污染有關。

人類對變性蛋白的了解仍相當有限,稍有不慎,台灣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疫區。「普利旺(Prion)在不同物種間的構造不同,雖然只有人、牛共通傳染,但從羊、豬到猴子、貂等都有可能遭侵襲,」陳順勝提出警告。對國內畜產業的威脅不言可喻。

從歐美到亞洲各國,狂牛病已不是單純的健康或經濟問題,也是政治問題。德國在2000年出現狂牛病後,健康部和農業部長相繼引咎辭職,韓國去年更撼動李明博政權,逼使七位高官鞠躬下台。

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認為,台灣政府面對非傳統風險,包括氣候變遷、科技、生態甚至是災難、疫病、食品衛生等,仍堅持傳統典範思維,關門開專家學者諮詢會議,做成決策再對外公布,才會屢次讓風險釀成風暴。

類似的模式不斷重複上演。2004年的戴奧辛牛奶、2005年的戴奧辛鴨蛋、2006年進口美國無骨牛肉、2007年瘦肉精事件到2008年的毒奶粉,一次次遭社會質疑食品衛生把關不力,多位食品衛生處長乃至於衛生署長辭職走人。

感染與否,是零與一差距

此次簽訂議定書,歷經十七個月的祕密談判,除今年六月曾經傳出風聲之外,政府保密到家,人民一無所悉。自然再度引起社會的反彈和不信任,除了傷害衛生署的公信力,更撼動對國安會,甚至總統府的信心。

1993年在加拿大擔任動物疾病研究院生物病理研究室主任的陳校賢,發現北美第一例狂牛病(美國直到2003年出現首例)。「對一般人來說,科學數據不是百分百,感染與否,是0和1的差距。政府『百億分之一』的說法無法解決人民的恐懼,」陳校賢認為風險管理的關鍵,是政府的透明溝通。

加拿大政府面對危機開誠布公,由國會議員到各選區去說明疫情,透過媒體提供充分醫學資訊,政府也以補助降低絞肉價錢鼓勵民眾購買,「不但提高民眾對獸醫的信任度,該年有六個獸醫出身的國會議員當選,連牛肉消費量都增加,」他說。

此外,陳順勝、李志恒和周晉澄也提出日本政府的「決戰境外」模式。李志恒建議,由台灣派遣檢疫獸醫在美國當地進行肉品源頭的篩檢,並配合國內嚴密的抽檢管制措施。「否則,光聽政府說,我們看不到安全的保證在哪裡?」

小檔案 認識狂牛病

俗稱狂牛病的牛海綿樣腦症,是造成牛隻慢性、壞死的一種致命腦病。首例狂牛病於一九八五年在英國被發現。八八年傳染病獸傳染病學家研究發現,牛隻的感染可能和食用羊與牛丟棄部位屍體所製成的肉骨粉有關。

英國政府為避免牛隻和與牛相關產品外銷不利,拒絕撲殺感染病牛、施行補償措施,皇家科學院甚至宣稱不會對人造成影響。直到1995年一位十八歲少女死亡,英國衛生部長終於在隔年三月,宣布有十名年輕人可能因食用被狂牛病致病蛋白(普利旺變性蛋白質,Prion)污染牛肉,罹患在臨床和病理上酷似老年人才會發生的庫賈氏病,因而稱為新型庫賈氏病。

研究發現經腦組織、脊髓或神經節污染的牛肉,是新型庫賈氏病的感染源。

不管狂牛病或人類的新型庫賈氏病,潛伏期平均為七年。也就是一頭牛受到感染,預估七年內會發病,但只在最後一年才能診斷出來。因此,發現有狂牛病例的國家,必須禁止牛肉出口,要七年都沒有再發生新病例才能出口。

截至目前為止,全世界罹患新型庫賈氏病者計有二一六人,英國有一六九人,現僅存活四人。其次為法國二十五人,平均患病年齡為二十九歲。

台灣至今沒有傳出新型庫賈氏病例。

狂牛外交官 - 司徒文不只惹火台灣

七月新上任的美國在台協會(AIT)處長司徒文(William Stanton),一句「吃美國牛比在台灣騎機車安全」,在台灣社會引發公憤。

司徒文失言,不是頭一遭。到台灣之前,司徒文是美國駐南韓首爾大使館副館長。同樣面對美國牛肉安全的爭議,司徒文回嗆南韓大學生說:「你怎麼保證我不會因看三星電視而瞎掉?」

司徒文在南韓引起的風波,還不只這一椿。

今年八月初,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旋風式訪問北韓,成功救出被北韓關押指控為間諜的華裔記者凌志美和韓裔李雲娜。司徒文曾對訪客爆出驚人之語,指這兩名記者「愚蠢」與「轉移焦點」,引發國務院內部與南韓輿論的非議聲浪。

美國特意栽培的「亞洲通」?

紐澤西州出生的司徒文,對亞洲並不陌生,是美國特意栽培的「亞洲通」。拿到北卡羅萊納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後,一九七八年進到美國國務院,三十一年的職業外交官生涯,經歷中國北京、巴基斯坦、黎巴嫩、埃及、澳洲、韓國。他在亞洲國家屢犯眾怒,引人質疑他是否真的「通」亞洲。

(以上文章僅提供參考,不代表本報立場)



今日 2 版 - 科學知識相關的網站



今日 3 版 - 認識小蠻牛們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