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11/25

蠻牛日報 20091126 (共 5 版)

蠻牛日報 20091126 (共 5 版)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報 告:

本報乃贈閱方式,若您家的報紙已經太多了,不需要再閱讀,煩請回覆,即日起將停止送報。造成您的不便,謹此致歉。

本報乃北門聖教會的弟兄姊妹自己發行的非官方電子報,目的在促進教會肢體連結,互相認識,彼此關懷;歡迎您隨時投稿!

並歡迎使用筆名投稿。

公 告:

>>> 本報誠徵年輕人加入編輯小組成員 <<<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今日頭版 - 美國老師,如何跟學生說-灰姑娘故事

古庭禎弟兄提供



不要效法這個世界.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、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、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

(羅馬書 12章2節)



一篇在網路上流傳過的文章。不過,很值得我們好好思考。訓練一下我們的創意思考能力,把一個老掉牙的故事說的生動。也把「老掉牙」的聖經好好的看看,神的亮光隨時都可能出現。





上課鈴響了,孩子們跑進教室,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《灰姑娘》的故事。



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。孩子很快講完了,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,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。



老師: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?不喜歡哪一個?為什麼?



學生:喜歡辛黛瑞拉(灰姑娘),還有王子,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。辛黛瑞拉善良、可愛、漂亮。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。



老師: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,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,你們想一想,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?



學生: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,穿著破舊的衣服。哎呀,那就慘啦。



老師:所以,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,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。另外,你們看,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,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。女孩子們,你們更要注意,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,要是你不注意,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,他們可能就嚇昏了(老師做昏倒狀,全班大笑)。

好,下一個問題: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,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?你們一定要誠實喲!



學生:(過了一會兒,有孩子舉手回答)是的,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,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。



老師:為什麼?



學生:因為,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,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。



老師:是的,所以,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,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,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,你們明白了嗎?她們不是壞人,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。



孩子們,下一個問題: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,甚至把門鎖起來,她為什麼能夠去,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?



學生:因為有仙女幫助她,給她漂亮的衣服,還把南瓜變成馬車,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。



老師:對,你們說得很好!想一想,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,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,是不是?



學生:是的!



老師:如果狗、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,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?



學生:不會,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。(全班再次大笑)



老師: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,但是,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。所以,孩子們,無論走到哪裏,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。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,但是,我們需要他們,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。



下面,請你們想一想,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,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?



學生:不會!那樣的話,她就不會到舞會上,不會被王子遇到,認識和愛上她了。



老師:對極了!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,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,甚至支持她去,也是沒有用的,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?





學生:她自己。



老師:所以,孩子們,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,她的後媽不愛她,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。就是因為她愛自己,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。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,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,你們要怎麼樣?



學生:要愛自己!





老師:對,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,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,你要加倍地愛自己;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,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;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,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,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,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,除了她自己。對不對?



學生:是的!!!



老師:最後一個問題,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?



學生:(過了好一會)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,可是,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。



老師:天哪,你們太棒了!你們看,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,所以,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。我擔保,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,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!你們相信嗎?



孩子們歡呼雀躍。


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今日二版 - 感恩節的由來

作者 江林月嬌 來源 愛網



十七世紀初,英王詹姆士一世 (King James I of England) 獨尊英國國教(Church of England)。一批自稱為清教徒( Puritan)一百零二人、水手三十人,在嚴重的宗教衝突壓力下,為了躲避宗教迫害,由一群探險商資助,於主後一六二零年九月六日,搭乘「五月花號」(May flower)貨船橫渡北大西洋。在驚濤駭浪中顛簸折騰了六十六天後,這一百三十二人終於在酷寒的十一月裡,來到一個遙遠陌生的新世界 ─ 鱈魚角 (Cape Cod)。



五月花號的船員由鱈魚角上岸後找不到水源,船隻繼而轉向美國東北部的麻塞諸塞州 ( Massachusetts ) 的普立茅斯 ( Plymouth ) 登陸。當年,清教徒移民者踩著同一塊石頭下船登上美洲大陸,展開新的生命旅程。那塊踏腳石(Landing Stone)現在被妥善地保存下來。麻州政府在原址蓋了一棟紀念亭保存它,以此告訴後代子孫們,先人們的努力就是從這塊石頭起始的。



秋冬交際的麻州,晨昏涼風習習,日夜溫差巨大。眼見楓葉樹梢已開始轉紅,卻還來不及建造棲身之所;又因食物匱乏、食不果腹,嚴寒凍餒下,半數以上的人皆死於飢餓和傳染病。離鄉背井中,倖活的新移民( Pilgrim)憑藉著信仰與勇氣,艱辛地熬過了第一個冬天。



當春季來臨,他們披荊斬棘、種植作物、飼養家禽家畜,胼手胝足的建立新家園。這些可憐的移民者,內心擔憂著印地安原住民可能會來攻擊他們,外患環境的變易以及求生技能的缺乏,異地他鄉裡隔外顯得無助與窘困。





然而,這一切都讓樹林間窺探許久的印第安人看在眼底。



出人意外的事終於發生了。



一六二一年三月十六日,Squanto 和 Samoset 同情之心油然而生,他們毅然伸出援助之手,一句真誠的「歡迎」開始了一段不同種族間感人肺腑的友誼。當地的印地安人不但誠樸熱情地接納他們,還幫助他們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生存安頓下來。Wamapanoag族的印地安人一直提供協助,使他們戰勝險惡的環境。Squanto也教導他們如何造房、耕種、捕魚、狩獵……將幾千年來印第安人在這片土地上累積的生活經驗,與這群新移民者一同分享。



這年的秋天,新移民的生活狀況不僅有了明顯的改善,豐盛的秋收足以供應一季的寒冬,艱辛的流離與苦難的遭遇,終於在上帝賜予的這片新地土上,得到了美好的果實與報償。



歡喜豐收之餘,為了表達心中對上帝的看顧與賞賜,並且也為了回報印第安友人的協助與關懷,智慧英勇的新移民領袖 Captain Miles Standish 特邀Squanto, Samoset, Massasoit及其家人,共同慶祝豐收的成果,舉行了長達 3 天的感恩慶典,並請來 Wamapanoag 族的資深長老 Massasoit 擔任嘉賓。



在這3天中,新英格蘭的居民懷著愉悅感恩的心情,享用著親手栽培、飼養的肉類、蔬果與穀物。Massasoit 也在節日的第一天以五頭鹿為禮相贈,表達 Wamapanoag 族人對居民邀請的謝意。宴期間,還簽訂了友好和平協議,協助新移民在Plymouth建設新市鎮。





這就是日後所稱的第一個感恩節,而當時的一些食物,如烤火雞、南瓜派、玉米麵包……等食品,也逐漸成為這節日的傳統菜餚。



十九世紀,感恩節已在新英格蘭區成為一項重要的風俗。一八六三年林肯總統(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) 正式宣布,將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禮拜四訂為感恩節。



一九四一年國會法案將日期更改為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,感恩節才正式成為全國性的節日。



(以前小時候看許多的西部電影,總是讓我以為印地安人是壞人,白人才是好人。原來一開始是大家相親相愛的。)


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今日三版 - 感恩大餐



(牧師曾經說過,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... 有點忘了為什麼很重要,但是,牧師說很重要就是了...)



感恩節的大餐

傳統的感恩節大餐包括了烤火雞,有些家庭是以烤鵝來替代火雞;還有塞在火雞內部的填充佐料 Stuffing ,是用撕成碎片的玉米麵包 (Corn Bread) 、白麵包和芹菜等等做成的;除此之外還有用火雞肉臟煮成的濃稠淋汁 (Gravy) 。另外還有一樣特別的醬汁-小紅莓調味醬汁 (Cranberry Sauce) ,用的就是每年九月和十月時盛產的小紅莓。其他的配菜還包括烤洋芋泥、烤紅薯泥、青豆和比司吉等等。最後的甜點當然有應景的南瓜派,也可以準備核桃派或蘋果派。

感恩節的火雞特赦儀式

1947年,美國火雞協會以一隻活火雞和兩隻裝飾用的假火雞,贈送給美國總統,以慶祝感恩節,因而此項火雞特赦儀式就成了每年白宮慶祝感恩節的一項傳統,美國總統會親自釋放這隻幸運的火雞到火雞的退休農場,安享天年。

美國國鳥 (禿鷹非火雞)

美國總統 Benjamin Franklin 曾建議以火雞代表美國國鳥,但國會卻選擇了禿鷹,他氣憤地說:我希望我們國家不要以這種不道德的禿鷹來代表我們,火雞善良的個性才能代表美國。



火雞英文叫什麼 ?

公的火雞英文叫 Toms,母的火雞英文叫 Hens ,而小的火雞英文叫 Poults。

火雞能飛嗎 ?

大部份的火雞是不會飛,只有少部份的野生火雞可以飛一段小距離。

2000 年美國人吃了多少隻火雞 ?

2000 年,感恩節美國人大約吃了四千五百萬隻火雞,聖誕節吃了二千二百萬隻火雞,復活節吃了一千九百萬隻火雞,一年共吃了七千六百萬隻火雞,大約是六億七千五百萬磅的火雞肉。

為何火雞叫 turkey?跟土耳其有關嗎? 還是土耳其跟火雞有關呢?

土耳其人叫自己的國家為Turkey,是「土耳其人國」的意思。英語世界的人拿這個名稱寫成Turkey。你知道嗎?火雞的英文名稱「turkey」來由和土耳其(Turkey)有關!火雞是美國感恩節最受歡迎的食物,可是美國本身並沒有火雞,不知道該怎麼稱呼,只知道火雞是進口來的,又以為火雞是從土耳其進口而來,因此,就叫做「turkey」了。土耳其從此就變成英文的火雞了。



那麼,土耳其人又如何叫火雞呢?有趣的是土耳其人知道火雞是由印度進口的,所以,土耳其人就叫火雞為「hindi」了。



請問感恩節為什麼要吃火雞~ 有什麼意義嗎?

在傳統的聖誕餐桌上,烤火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式。在歐美,尤其是美洲大陸,火雞卻是很普通的一種肉食,而且在感恩節和耶誕節這兩個大日子,火雞更是傳統的食品。火雞的名字在英文中叫“土耳其”。因為歐洲人覺得它的樣子像土耳其的服裝:身黑頭紅。歐洲人很喜歡吃烤鵝,所以歐洲地區的耶誕大餐是以烤鵝為主,而非火雞。但移民到美洲之後,由於北美洲火雞的量比鵝多。於是就改吃火雞,於是烤火雞成了美國人重要節日中必不可少的大餐。



火雞的最傳統做法非常簡單,只需要用鹽和花椒將火雞裏外充分塗抹,然後在烘爐中烘烤3小時左右即可。美國人吃火雞的習俗是將火雞的腹內裝填各種材料,放入烤箱內烤熟。等烤熟後將整只火雞端上桌,再用刀叉把烤好的火雞分切一起享用。換句話說,他們吃的是“全雞”。不但兼顧了菜色的美觀和視覺的豐富性。同時,也有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的享用大餐的象徵。



而美洲人吃火雞的歷史已經有近四百年了。這個象徵豐收團圓的感恩大餐 "Christmas Dinner" 和“Thanksgiving Dinner”中的“Dinner”原本並非指晚餐。而應該在中午吃。由於感恩節是每年11月第四周的星期四。已經是非常接近耶誕節的大節日了,而耶誕節正是感恩耶穌降臨的日子。因此,象徵感恩的火雞大餐便延伸到了耶誕節。
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今日四版 - 感恩節火雞大餐



(提供一個食譜給大家,有人今年要烤一個火雞大餐請我們吃嗎?還是主日後的愛宴?)







一、材料:

火雞一隻(約7公斤)、

香料束(200公克)二把(含洋芹菜、紅蘿蔔、洋蔥、百里香及玉桂葉)、

俄力岡10公克、

栗子300公克、

雞肝和雞胗450公克及吐司6片。

二、調味料:

胡椒鹽15公克、

紅蔥頭25公克、

紅葡萄酒1500CC、

蔓越莓醬1罐及番茄糊150公克。

三、做法:

將雞骨頭約2公斤與香料束一把燉煮4小時後過濾,即成雞高湯。

將雞肝、雞胗、栗子、吐司(切邊後用80CC牛奶泡軟)以紅蔥頭炒香,加些雞高湯燜至栗子熟爛後,放入百里香、俄力岡、紅酒,以中火將汁液煮乾即成餡料(Stuffing)。

番茄糊及雞高湯燉煮40分鐘後加入雞胗片即成“火雞醬汁(Gravy)”。

切掉火雞的脖子和內臟後倒掉血水,將火雞洗淨用紙擦乾後腹內塞入香料束一把及餡料,外皮塗抹少許油脂後灑上胡椒鹽,放入烤箱以攝氏350度烤約90分鐘,見腿深部沒有血色後完成。

將烤熟的火雞取出內塞餡料,將肉切片並搭配“火雞醬汁”或蔓越莓醬(Cranberry Sauce)食用。

將火雞烤熟為主菜,副菜尚有清蒸鱈魚(Steamed cod)、烤洋芋泥(Baked mashed potato)、烤紅薯泥(Baked mashed sweet potato)、烤青豆(Green bean with bacon)、比司吉(Biscuits)、玉米麵包(Corn Bread)和薑餅(Gingerbread)等應景的食物,真是人間美味,再與家人暢飲博若萊紅葡萄酒(Beaujolais)和蘋果酒(Apple cider)後,再來道南瓜派(Pumpkin pie)、核桃派(Pecan pie)或蘋果派(Apple pie)的甜點,滿屋洋溢著節慶的歡樂。


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今日五版 - 認識一下這一群牛橄欖弟兄姊妹們







該不是在吃感恩節大餐吧?! 你認識哪幾隻牛?我想我認識在照相的那一隻。

2009/11/04

蠻牛日報 20091104 (共 3 版)


報 告
  • 本報乃贈閱方式,若您家的報紙已經太多了,不需要再閱讀,煩請回覆,即日起將停止送報。造成您的不便,謹此致歉。
  • 本報乃北門聖教會的弟兄自己發行的非官方電子報,目的在促進教會肢體連結,互相認識,彼此關懷;歡迎您隨時投稿!
  • 並歡迎使用筆名投稿。
公 告
  • 本報誠徵年輕的編輯小組成員。



最近進口美國牛肉事件沸沸騰騰,讓蠻牛們心驚膽跳。同是天涯淪落「牛」,相逢...還是認是一下狂牛症比較好?

今日頭版 - 美國牛祕密登台,政府欠人民的幾個交代
作者:林倖妃  出處:天下雜誌 434期 2009/11

儘管衛生署信誓旦旦:市場上不會出現美國牛內臟與絞肉,但十一月二日衛生署的正式公告,仍白紙黑字允許進口美國三十個月以下牛隻的帶骨牛肉,以及致病風險高的內臟、腦、脊髓等食品。到底,狂牛病對人體的健康風險、對台灣畜產業的連鎖威脅、對環境的長期影響,究竟有多大?


「巴菲特套餐登台」!十月二十三日,美國帶骨牛肉將進口新聞曝光當天,一家五星級飯店宣稱推出號稱巴菲特最愛的帶骨牛排,保證是原汁原味。陪襯在一旁的牛排照,光看都似乎能聞到陣陣香味,令人垂涎愈滴。儘管近日民眾反彈強烈,衛生署仍然於十一月二日傍晚完成公告程序。

專為美國肉品生產製造商出版的《Meat&Poultry》行業雜誌,二十七日在網路上刊載台美簽訂牛肉進口議定書的訊息。美國肉品出口協會副主席奇斯米勒說,這對美國畜產業者非常有利,「最大的利益在於內臟等肉品在亞洲有更多空間,而這些在美國卻沒有太大市場價值,」奇斯米勒說。

即使政府信誓旦旦市場上不會出現美國牛內臟與絞肉,仍無法改變台美牛肉進口議定書上記載的事實。未來仍可能從被列為狂牛病疫區的美國,陸續引進普遍認為致病風險較高的內臟、絞肉、腦和脊髓等食品。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?


首先,開放的決策過程,已經引起不小的政治風暴。衛生署長楊志良的數度改口,加上台北市長郝龍斌串連籌組拒美牛內臟自主管理聯盟,逼得行政院長吳敦義在二十八日說出,「開放美國牛肉後的台灣市場,不會有內臟、絞肉。」


七成二民眾認為美國鴨霸

看得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主任陳校賢直搖頭,「政府的作為才是造成衝突的關鍵,」他說,溝通能力差,又不公開資訊,令人覺得不夠光明正大。當然,更加深了民眾對美國牛肉的疑慮。

「四個月、我到現在每四個月都要去醫院檢查,」被外界形容是美國牛肉開放進口「幕後影武者」的國安會秘書長蘇起,邊說邊舉起四根手指,邊強調他從十八年前罹患肝癌,到現在仍然每四個月去追蹤檢查,表明他既重視自己健康,也不會拿國人健康當祭旗,放寬美國牛肉的進口措施,政府絕對以健康、安全為原則。

但民眾顯然不買帳。媒體民調有七成二的民眾認為美方鴨霸,超過六成聲稱會配合拒吃,一向愛吃牛肉的銀行員黃小姐說到美國牛肉,脫口而出「絕不吃,免得以後失智。」失智,正是食用罹患狂牛症病牛,可能感染的新型庫賈氏病典型症狀之一。

美國數據 誰相信?

曾任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,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李志恒表示,造成狂牛病的普利旺變性蛋白(Prion),污染後發病的機率至今仍沒有確切數據,都是靠推估,每一種模式算出來的風險值高低差異相當大。

也因此,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六月以「被雷連續打到兩次」,來形容吃美國牛肉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的可能性時,國內庫賈氏病權威、神經外科醫師陳順勝,砲轟署長是玩數字遊戲。因為正常狀況下發生傳統庫賈氏病的機率就有百萬分之一,衛生署委託學者推估新型庫賈氏症數據卻是百億分之一,「所有資料都是美方提供,若資料不實,卻是台灣人民承受風險,」他說。

即使政府以絕大部份狂牛病牛都是成牛,牛齡三十個月以下的牛才進口,但日本卻曾發現,有二十一個月即罹病的小牛。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周晉澄說,牛隻在發病前四個月,腦中的變性蛋白才會大量增加,從外表來看,根本沒有徵兆,也無從懷疑。

曾擔任衛生署庫賈氏病專家諮詢委員的周晉澄,兩度為此到美國參訪,他指出光從新型庫賈氏病的病患數字來看,「風險確實是低的。」

新型庫賈氏病出現後,疫情在不到十五年間受到「控制」。狂牛症於一九八五年在英國確認,一九九五年出現首例新型庫賈氏病,引發恐慌,由於對疾病認識有限,當時推估將造成全球五十萬人死亡,但截至九月為止的統計,感染新型庫賈氏病病例只有二百一十六人,其中一百六十九人集中在英國。去年,英國僅出現一名新病例。

管理健康與政治的風險

「雖然風險低,但問題是我們有必要接受嗎?」周晉澄提出質疑。因為主要的污染途徑雖然可能已被阻絕,但新的散播途徑卻不斷被發現。以往,牛吃了病牛屠體化製的肉骨粉,人再吃感染的牛以致罹患新型庫賈氏病。各國紛紛禁用肉骨粉後,病例開始減少。但病牛體的變性蛋白,卻可能在環境中長期潛伏。

因為找出變性蛋白致病模型而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普魯希納(Stanley Prusiner),即提出糞便為可能傳遞到土壤的污染源之一,被列為疫區的日本更發現屠宰場所排出廢水中存在風險,而一向以管理嚴格著稱的德國,在2000年出現第一頭狂牛病病牛後,懷疑是從脂肪乳製作的代乳粉而來。尤其是各國在2000年禁絕肉骨粉後,卻仍不斷傳出狂牛症,歐美科學家研判可能和牧場水源遭污染有關。

人類對變性蛋白的了解仍相當有限,稍有不慎,台灣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疫區。「普利旺(Prion)在不同物種間的構造不同,雖然只有人、牛共通傳染,但從羊、豬到猴子、貂等都有可能遭侵襲,」陳順勝提出警告。對國內畜產業的威脅不言可喻。

從歐美到亞洲各國,狂牛病已不是單純的健康或經濟問題,也是政治問題。德國在2000年出現狂牛病後,健康部和農業部長相繼引咎辭職,韓國去年更撼動李明博政權,逼使七位高官鞠躬下台。

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認為,台灣政府面對非傳統風險,包括氣候變遷、科技、生態甚至是災難、疫病、食品衛生等,仍堅持傳統典範思維,關門開專家學者諮詢會議,做成決策再對外公布,才會屢次讓風險釀成風暴。

類似的模式不斷重複上演。2004年的戴奧辛牛奶、2005年的戴奧辛鴨蛋、2006年進口美國無骨牛肉、2007年瘦肉精事件到2008年的毒奶粉,一次次遭社會質疑食品衛生把關不力,多位食品衛生處長乃至於衛生署長辭職走人。

感染與否,是零與一差距

此次簽訂議定書,歷經十七個月的祕密談判,除今年六月曾經傳出風聲之外,政府保密到家,人民一無所悉。自然再度引起社會的反彈和不信任,除了傷害衛生署的公信力,更撼動對國安會,甚至總統府的信心。

1993年在加拿大擔任動物疾病研究院生物病理研究室主任的陳校賢,發現北美第一例狂牛病(美國直到2003年出現首例)。「對一般人來說,科學數據不是百分百,感染與否,是0和1的差距。政府『百億分之一』的說法無法解決人民的恐懼,」陳校賢認為風險管理的關鍵,是政府的透明溝通。

加拿大政府面對危機開誠布公,由國會議員到各選區去說明疫情,透過媒體提供充分醫學資訊,政府也以補助降低絞肉價錢鼓勵民眾購買,「不但提高民眾對獸醫的信任度,該年有六個獸醫出身的國會議員當選,連牛肉消費量都增加,」他說。

此外,陳順勝、李志恒和周晉澄也提出日本政府的「決戰境外」模式。李志恒建議,由台灣派遣檢疫獸醫在美國當地進行肉品源頭的篩檢,並配合國內嚴密的抽檢管制措施。「否則,光聽政府說,我們看不到安全的保證在哪裡?」

小檔案 認識狂牛病

俗稱狂牛病的牛海綿樣腦症,是造成牛隻慢性、壞死的一種致命腦病。首例狂牛病於一九八五年在英國被發現。八八年傳染病獸傳染病學家研究發現,牛隻的感染可能和食用羊與牛丟棄部位屍體所製成的肉骨粉有關。

英國政府為避免牛隻和與牛相關產品外銷不利,拒絕撲殺感染病牛、施行補償措施,皇家科學院甚至宣稱不會對人造成影響。直到1995年一位十八歲少女死亡,英國衛生部長終於在隔年三月,宣布有十名年輕人可能因食用被狂牛病致病蛋白(普利旺變性蛋白質,Prion)污染牛肉,罹患在臨床和病理上酷似老年人才會發生的庫賈氏病,因而稱為新型庫賈氏病。

研究發現經腦組織、脊髓或神經節污染的牛肉,是新型庫賈氏病的感染源。

不管狂牛病或人類的新型庫賈氏病,潛伏期平均為七年。也就是一頭牛受到感染,預估七年內會發病,但只在最後一年才能診斷出來。因此,發現有狂牛病例的國家,必須禁止牛肉出口,要七年都沒有再發生新病例才能出口。

截至目前為止,全世界罹患新型庫賈氏病者計有二一六人,英國有一六九人,現僅存活四人。其次為法國二十五人,平均患病年齡為二十九歲。

台灣至今沒有傳出新型庫賈氏病例。

狂牛外交官 - 司徒文不只惹火台灣

七月新上任的美國在台協會(AIT)處長司徒文(William Stanton),一句「吃美國牛比在台灣騎機車安全」,在台灣社會引發公憤。

司徒文失言,不是頭一遭。到台灣之前,司徒文是美國駐南韓首爾大使館副館長。同樣面對美國牛肉安全的爭議,司徒文回嗆南韓大學生說:「你怎麼保證我不會因看三星電視而瞎掉?」

司徒文在南韓引起的風波,還不只這一椿。

今年八月初,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旋風式訪問北韓,成功救出被北韓關押指控為間諜的華裔記者凌志美和韓裔李雲娜。司徒文曾對訪客爆出驚人之語,指這兩名記者「愚蠢」與「轉移焦點」,引發國務院內部與南韓輿論的非議聲浪。

美國特意栽培的「亞洲通」?

紐澤西州出生的司徒文,對亞洲並不陌生,是美國特意栽培的「亞洲通」。拿到北卡羅萊納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後,一九七八年進到美國國務院,三十一年的職業外交官生涯,經歷中國北京、巴基斯坦、黎巴嫩、埃及、澳洲、韓國。他在亞洲國家屢犯眾怒,引人質疑他是否真的「通」亞洲。

(以上文章僅提供參考,不代表本報立場)



今日 2 版 - 科學知識相關的網站



今日 3 版 - 認識小蠻牛們